水稻播种后怎么管理呢,水稻播种后怎么管理呢***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水稻播种后怎么管理呢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水稻播种后怎么管理呢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水稻移栽后15天怎么管理?
水稻移栽后15天的管理十分重要,需要注意病害防治、施肥和灌溉等方面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管理建议:
病害防治:在水稻移栽后15天左右,需要及时进行第一次病害防治。如果不提前预防,一旦病害爆发就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。在打第一遍药时,建议加入病害防治的药,如水稻菌立清等。
施肥:一般在水稻移栽后15-20天左右进行第一次追肥,以促进分蘖发生。肥料选择以氮肥为主,如尿素、硫酸铵等,同时可以适当配合磷、钾肥等。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、水稻品种和目标产量等因素进行调整。
灌溉:需要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和土壤条件等进行合理的灌溉,以保证水稻的生长需要。
水稻齐穗后水应该怎样管理?
水稻齐穗后即收割前10-15天进行排水,晒田要根据品种和地力情况把握,同时保证植株干湿交替,增加土壤透气性为宜。
水稻晒田的标准是按旱长根,水长芽的原理,亩产达到一定高产穗数晒田,减少无效分蘖,提高有效穗数,促大穗,提高实粒数,促进高产。
水稻后期管理技术和方法?
1.加强水层管理分蘖期水层管理要以浅为主,除高温干旱、大风天、地势高、水质差、施肥期等特殊情况需相对多灌一些水外,通常保持5厘米左右水层,以提高地温,增强土壤通透性,促进分蘖。低洼地块和排水不良的地块,应以浅湿管理为主,防止长期积水。达到要求茎数后,要适当晒田。灌浆后期实行浅、湿间歇灌溉,直至成熟。做到以气养根、以根保叶、以叶促粒,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物质生产能力。
2.加强病虫害防治近年来,水稻条纹叶枯病、纹枯病,稻曲病、稻瘟病、二化螟、稻飞虱、水稻蚜虫在东北地区频发。有效防治以上“四病三虫”是中后期田间管理的重点。防止条纹叶枯病。可在防稻飞虱和二化螟的同时,加入宁南霉素、病毒灵、菌毒清等,提高水稻抗病能力。防治水稻纹枯病。在6月末开始用药,每隔15天防治一次,一直到水稻齐穗期。
水分控制
水稻在后期应用水和肥料特别敏感,即从抽穂扬花到灌灌浆期,实施科学的水分管理尤为重要。水稻灌浆处于高温季节,植物蒸腾和蒸发量大,水不足会影响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运输。然而,长期深水浸泡易引起水稻纹枯病、白叶枯病和稻瘟病,也为稻飞虱提供了良好的繁殖条件。因此,在水稻后期,应对田间水进行浅层灌溉,保持田间干湿,促进根系发育,通风换气,以提高产量。
施用肥料
剑叶明显褪淡,脱肥严重处,可适当施用叶面肥。一般来说,田地水稻的正常生长不应补充肥料。由于氮肥的再施用和后期施用导致植物叶片疯长,因此很容易诱导稻瘟病和稻飞虱,并且在严重的情况下,颗粒无收。因此,广大农民朋友不应急于求成功,盲目追求高收益,造成损失。
害虫防治
水稻抽穗后对水分如何管理?
水稻抽穗后的水分管理相对简单,主要以浅湿干的间歇灌溉为主,一方面是为了秋收的稻田土壤干燥做准备,一方面也是减少后期倒伏的风险,还有一点就是为了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和出米率。
水稻从抽穗直至齐穗大概需要5-7天的时间,这个时间和品种也有一定的关系,一些早熟品种可能3-4天左右就能达到齐穗的状态。而且,水稻在抽穗的过程是与水稻扬花同步进行的,只要稻穗抽了出来就能快速的进行扬花的过程。所以,水稻在齐穗之后最多2天的时间就能全部完成扬花的工作。一旦水稻扬花全部结束之后,水稻就再次进入对水分缺失不敏感的阶段,这个时候又可以适当的灌浅水、晒田了。
黑龙江寒地水稻的熟期大概是从水稻抽穗之后45天左右进入生理成熟的阶段。一般来讲,黑龙江的寒地水稻齐穗期大概在7月25日-7月末的阶段,往后顺延推45天左右的时间大概是在9月15-20日左右进入水稻的生理成熟阶段。而黑龙江的水稻种植习惯是在处暑的阶段、既8月23日前后开始排干田面所有的水层准备9月末、10月初的机械收割。这也就意味着水稻从抽穗之后直至处暑,大概只有30天左右的建立水层的时间。而从水稻的生理蓄水规律来讲,抽穗之后是对水分缺失不敏感的阶段,即便是出现了短期的土壤干旱,也不会对水稻的产量造成[_a***_]影响。适当的进行晒田措施,反而对水稻的抗倒伏以及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和出米率有一定的好处。
所以,在水稻抽穗之后的水层管理主要是以浅湿干的间歇灌溉为主。而且,大家还要根据您的收割方式提前做好排水的工作,创造适合您收割的田间土壤条件。
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, 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稻播种后怎么管理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水稻播种后怎么管理呢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jymy.cn/post/925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