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稻大田移栽管理,水稻大田移栽管理技术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水稻大田移栽管理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水稻大田移栽管理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水稻移栽后15天怎么管理?
水稻移栽后15天的管理十分重要,需要注意病害防治、施肥和灌溉等方面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管理建议:
病害防治:在水稻移栽后15天左右,需要及时进行第一次病害防治。如果不提前预防,一旦病害爆发就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。在打第一遍药时,建议加入病害防治的药,如水稻菌立清等。
施肥:一般在水稻移栽后15-20天左右进行第一次追肥,以促进分蘖发生。肥料选择以氮肥为主,如尿素、硫酸铵等,同时可以适当配合磷、钾肥等。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、水稻品种和目标产量等因素进行调整。
灌溉:需要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和土壤条件等进行合理的灌溉,以保证水稻的生长需要。
水稻在抽穗期移栽可以吗?
可以,早熟水稻类型品种的特性,黑龙江省旱育移栽早限期以当地气温稳定达13℃、地温达14℃时即可开始移栽,一般为5月中旬初。据多年移栽期试验资料,在黑龙江省水稻移栽以5月15到25日为高产移栽期,随时间拖后,产量明显降低,一般为5月中旬初。由于适期早插,到5月末已进入分蘖,有效穗数增加,抽穗期略早,结实率高,粒重增加,不仅稳产高产,而且保证稻米品质,是寒地水稻高产、优质、高效益的一项基本措施
水稻在抽穗期移栽虽然可以成活,但会严重影响产量。用稻谷育秧四十五天以后,此时的水稻是最适合移栽的,移栽成活率会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,水稻成活以后适当施肥,可以促进水稻分蘖,抽穗期的水稻进行移栽,根系遭到了严重破坏,而此时,又是水稻需要大量营养的时候,所以产量就会下降。
水稻的移栽,秧龄多长才合适?怎样确定水稻的移栽期?
秧苗生长30天左右,秧苗在3叶1芯期至3.5叶期,秧苗最适合移栽。
一、水稻播种时间
早稻播种时间是4月中旬播种插秧,5月初插秧,7月下旬收割,紧接着马上晚稻插秧(称为双抢),一般必须在立秋前结束,10月下旬-11月晚稻收割。
二、水稻插秧的方法
1、手插秧:手插秧中最重要的是插秧深度,一般插秧深度超过5厘米就低节位分蘖很少,7厘米以后就几乎没有分蘖。因此,插秧时的水田地水不要过深,达到不露地皮的程度。
2、插秧机:机插秧时盘育苗的出苗均匀,四边整齐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空插率。插秧时稻田的四周留下走一次插秧机的宽度后,从外往里插秧,最后插外面四周。
3、抛秧:抛秧用的秧苗应当比手插秧的多准备10%左右。抛秧时间是成败的关键,地过暄,抛秧的苗过深影响分蘖;地过硬,抛秧的苗浅容易倒伏。抛秧的适宜时机是苗的根部进入土中2厘米为标准。
三、水稻插秧注意事项
1、气候条件、品种特性、水稻播种的前后茬口衔接。一般来说,连续三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℃时可播湿润秧,温稳定通过10℃时可播旱秧或旱育抛秧。
2、在水稻播种育苗阶段,低温冻害对水稻容易造成大面积损害,在冻害发生前后密切关注天气预报,也要抓紧时间进行补苗。
水稻的移栽秧龄多长才合适?怎样确定水稻的移栽期?
由于各类水稻品种生长发育的特点不同,适栽秧龄的长短也有所不同,早熟品种要求短秧龄,迟熟品种要求较长的秧龄,中熟品种在早熟与迟熟的之间。水稻高产栽培要求秧苗移栽后最少能长出3—6片新叶,才开始幼穗分化。就是移栽后大田期要能长出6—9片叶,这样植株才能具有足够的营养生长量,为穗大粒多奠定物质基础。如果移栽时苗龄过大,那么返青后就进入幼穗分化,难以达到穗大粒多。据试验结果,杂交水稻高产要求的适宜移栽秧龄以6—8叶(45—50天)移栽为好,秧龄超过60天以上,产量显著下降。一般中早熟品种以5—6叶龄为好。
秧田环境不同,其移栽秧龄也有所不同,高温季节移栽秧龄比低温季节短,湿润育秧移栽秧龄比保温育秧长,***用长龄多蘖秧,还必须同时***取降低秧田播种量或者寄栽密度的措施。同时要看前季作物收获期早迟,分期分批育秧,以保证栽插适龄壮秧。
总结,水稻早插,可以充分利用生长季节,延长本田营养生长期,促进早熟高产。但是过早插秧,不能保证秧苗正常生长,如果遇到低温,发根停止,并且容易发生烂秧死苗。所以要根据气候和苗龄进行插秧。
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立即删除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稻大田移栽管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水稻大田移栽管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jymy.cn/post/15956.html